收藏首页  |  关注游啦网微博   客服一 客服二 客服三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游啦网 HKyoula
碧欧泉活氧青春2次元霜(普通)50ml
首页 -> 日本 -> 美食攻略 -> 茶,道不尽的日本/图

茶,道不尽的日本/图

2011-04-13  香港游啦网  编辑:jessie    我要评论(0)

茶,道不尽的日本

游啦网综合 茶道在日本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时代,由中国唐代的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带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上层社会流传。

十五世纪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采用“茶寄合”的大众化形式。吸收“茶数寄”的品茶论证和鉴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庄严肃穆的仪式。创立了茶道艺术。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以后由禅门逐渐普及民间,形成20多个流派。如内流、乐流、细流、织部流、南声流、宗偏流、松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纪后期丰臣秀吉时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最大众化的“一派茶道”又称“千家茶道”后来,千利休子孙分三支,又称“三千家”。“一派茶道”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为茶道宗匠。

所谓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礼仪,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养性,增进友谊和学习礼法。千利休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称“四规”是茶道的宗旨。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字上。“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佗”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不是沱茶,^_^),“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辉。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倭物茶会。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提起日本的茶道,很多中国人都会想:不就是喝喝茶,何必那么一本正经,小题大做的,如此繁文缛节,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这是中国人对茶道的认识,由此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笔者在日本期间,曾亲自体验了日本茶道的魅力。

由日本茶道看日本的民族精神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象中国茶文化那样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综合影响。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在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从那以后,弘法大师空海于806年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他还从中国带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时,在唐代生活了长达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给天皇,嵯峨天皇对此大为欣赏,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园。至荣西为止,茶与禅宗的关系可以说是以禅为主,以茶为辅。茶为坐禅修行时的饮料、禅案的素材、行道之资、救国之助等等。这些都只能说明茶与禅宗生活的密切关系,仍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法嗣关系。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圣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技法以台子技法为中心,其诸事的规则、法度有千上万种,茶道界的先人们在学习茶道时,主要是熟记、掌握这些规则。并且将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禅文化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禅的思想及禅宗的形式影响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筑、园林、音乐、茶道、书画、武术等。
 
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艺术家的生活。所以说,茶人虽通过禅宗学习到了禅,与禅宗持有法嗣关系,但茶道有其独立性,是独立存在于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禅”。如果把禅寺里的宗教活动叫做“寺院禅”的话,那么茶道与禅宗就是一组平行并行的关系。
  
久松真一说:“茶道的第一目的为修炼身心,其修炼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盘。无相的了悟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形式,自己开始研究茶道以后感到惊讶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由无相的了悟,无相的自己表现出来的形式。未渗透着无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茶道中必须渗透着无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无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现。茶道又是一种根源性文化,它修炼人的身心,创造无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创造文化的创造者。所以说,茶道是创造文化创造者的文化。这些创造者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创造文化创造者。茶道是这样一种修炼人的天地,是这样的一个文化创造的领域。在此意义上来说,茶道是无相自己的形成及无相自己表现的场所。”如上所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为开山,邵鸥为先导,千利休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之为“草庵茶”。草庵茶的茶道是对高贵、财富、权利的彻底批判,以及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

至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为追求茶道而终身不嫁的女子,为追求茶道而辞去公职的男人屡见不鲜。现在,茶道被认为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茶道是一场静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禅理又在品茶中深刻体会到。
   
日本茶道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时代,由中国唐代的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带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上层社会流传。

十五世纪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采用“茶寄合”的大众化形式。吸收“茶数寄”的品茶论证和鉴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庄严肃穆的仪式。创立了茶道艺术。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以后由禅门逐渐普及民间,形成20多个流派。如内流、乐流、细流、织部流、南声流、宗偏流、松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纪后期丰臣秀吉时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最大众化的“一派茶道”又称“千家茶道”后来,千利休子孙分三支,又称“三千家”。“一派茶道”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为茶道宗匠。
所谓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礼仪,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养性,增进友谊和学习礼法。千利休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称“四规”是茶道的宗旨。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字上。“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佗”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不是沱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辉。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倭物茶会。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新闻链接

迈哪只脚有讲究 先在茶庭消火气

中国的茶艺注重色、香、味,对火候、水质、茶具也很讲究,惟独对喝茶的形式不太在意。日本的茶道则不然,除了色、香、味、水质、火候、茶具之外,它还有一整套的仪式,点茶的动作、姿势、表情,甚至进门先迈哪只脚,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越雷池一步。茶道之魂,寓于这一套仪式之中。

最能体现茶道本质的,是茶庭与茶室的设计。茶庭与一般的庭院不同,这里有的只是寂寥。在正式进入茶室之前,客人先要在茶庭里徜徉,净身净心。日本茶道界将茶庭称作“露地”,此名取自于佛经,是说修行的菩萨冲过三界的火宅到达露地。这意味着,茶道中的茶庭,不是供人玩赏的,而是修行的道场。

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每一条篱笆,每一个石灯笼,无不凝结着主人的苦心,散发着“和、敬、清、寂”的气息。经过这样一番净化,来到茶室时,客人内心的火气已经消尽。

茶室门只半米高 客人要跪着进去

值得一提的是,茶室的门很小,只有半米多高,我们必须跪着才能进去。茶室通常只有9平方米,除了壁龛和地炉,就是空旷的榻榻米,壁龛里挂着高僧的墨迹,内容与本次茶会有关,因此进入茶室后,客人首先要向墨迹行礼,仔细拜读。

茶道表演分点炭与点茶两部分。点炭表演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洁净与优美。茶道用炭精致得像古老的工艺品,使用之前还要擦洗晾干。为了保持茶室清洁,主人点炭前先往地炉里撒一层湿润的茶灰,这种灰据说是在夏季三伏天用茶水搅拌,手工揉制而成,大小颗粒均匀,撒灰的次数、动作与方位有明确的规定。

然后开始点炭,主人遵照一定的顺序与位置,将形状大小不同的炭一件一件地放进炉里。这个过程中,主人一再地用羽帚清扫地炉,最后打开一个香盒,往炉里放进一团薰香。整个过程中,客人们围着地炉,静静地欣赏主人的表演。最后,客人请求拜看香盒,主人应允,欣赏完香盒后,主客之间展开问答,内容不外是,客人夸奖这是一个好香盒,让自己大饱眼福,主人谦虚一下;客人称赞盒上的图案非常有趣,令人爱不释手,主人说谢谢您的夸奖。

品茶禁止戴手表 茶碗要擦三圈半

点茶的过程,其庄严的程度不亚于牧师主持一场小型宗教仪式。在这个过程中,喝茶本身仿佛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喝茶的形式。其中擦拭茶具特别重要。在沏茶之前,主人要擦拭所有茶具,擦拭之前,还要先进行绢巾的操演,主人从腰里拿下白色的绢巾,仔细打量一番,折成三角形,再折小,然后开始擦拭茶罐,擦完茶罐后擦茶勺,横擦一次,竖擦两次;接下来擦清水罐;最后擦茶碗,其程序是:先用热水清洗,然后用绢巾擦干,擦三圈半,最后将茶碗的正面转向自己一方。

茶道为日本人提供了另一个世界。这里禁止戴手表,也没有钟;这里不许谈论金钱、女色、生意,不许说长道短,话题仅限于艺术自然。

武士上阵前先喝一碗茶

日本的茶道,兴盛于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它的起源与发达几乎与日本的武士道同步。这种“茶与刀”互补的现象,从一个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茶道的文化内涵。对于日日征战,生命朝不保夕的武士来说,宁静的茶室是他们心灵的绿洲,在这里他们可以忘却战场的厮杀,生死的烦恼。统治者看到茶道的神奇功能,武将出征时,经常在阵地前沿举行茶事,鼓舞士气。武士们上阵厮杀之前,有一碗茶垫底,就能消除内心的紧张与狂乱。

还是应了那句老话:缺什么,补什么。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风景优美、天灾频繁的岛国,由此培养了日本人动荡不定的心性,用日本学者的话来说,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台风,具有“忍从”与“发作”的双重性。茶道为日本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安乐窝。

分享文章到:
已有0条评论,浏览数3025,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香港攻略
购物
美食
旅游